查看原文
其他

史海钩沉 2. ▏华西坝的戴珍(Jane C. Dye)

Robbi 鸦雀有生 2022-09-09

《大英百科全书》上对于观鸟的定义是“在自然环境中对野生鸟类进行观察的一种兼具科学性的流行休闲方式”。照此而论,一般认为观鸟活动在大陆民间的起步始于1996年的北京。当时,首都师范大学的动物学家高武先生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鸟类学研究者赵欣如先生,通过自然之友、绿家园等民间环保组织,开始尝试普及民间观鸟活动。


《世界博览》杂志2007年第6期上的相关报道

实际上随着文革的结束,中国重新向世界慢慢敞开了大门,国外观鸟者在更早的时间就已进入大陆开展观鸟活动。北戴河的声名鹊起,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例子。受到丹麦学者艾克索·赫明森(Axel M. Hemmingsen)于1942至1945年期间在河北秦皇岛北戴河观察记录鸟类而成著作的启发。八名鸟类爱好者,同时也是剑桥大学的学生,获得了剑桥大学探险协会(Cambridge University Expedition Society)的资助,于1985年春造访了北戴河。他们的工作和发现激励了更多的后来人,北戴河也由此成为了大陆第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观察候鸟迁徙胜地。


1986年在东方鸟类俱乐部(Oriental Bird Club)会刊《Forktail》上发表的介绍前一年剑桥大学活动结果的论文

但是,就组团到大陆观鸟而言,剑桥学子们都还不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有据可查最早的可能要算国际鹤类基金会(International Crane Foundation,ICF)组织的活动。早在1983年,ICF的创始人之一乔治·阿奇博博士(George Archibald),就通过与美国NGO“地球观察”(Earthwatch)合作,招募美国志愿者到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配合中方学者及ICF的专家进行鸟类调查。这些志愿者不仅参与了实际工作,还为保护区研究中心建设慷慨解囊。后来阿奇博先生还专门组织和带领到扎龙的观鸟活动,截止1985年10月,已经先后有12批国外观鸟爱好者造访了该保护区。


阿奇博先生在ICF通讯上发表的介绍1983年扎龙活动的文章


1986年,据信是在野外见过最多亚洲鸟类的美国观鸟领队、鸟类学家贝京(Ben King)先生也来到大陆观鸟。到1989年,他先后去过了四川马边县、凉山州木里县和甘孜州西北部等地,而这些地方即便到了今天也少有观鸟者涉足。

但是啊,但是,无论堪称业界传奇的阿奇博或贝京先生,还是“重发现”北戴河的剑桥学子们,都还不是最早在大陆观鸟的外国友人。


铺垫完毕,正文分割线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谓脍炙人口,这正是诗圣杜甫旅居成都时所作的诗句。没人能想到,一千多年后,在同一座城市里,又有人更为仔细地观察鸟类,还留下了不少文字记录。

1935年华西协和大学毕业典礼戴氏夫妇与蒋介石夫妇的合影,图片自网络

1916年,美国人珍•鲍尔德斯顿女士(Jane C. Balderston)于当年3月29日第一次来到成都,喜爱鸟类的珍女士由此便展开了与生活在这里的“飞羽精灵”们长达30余年的不解之缘。1919年珍女士与华西协和大学教授戴谦和(Daniel Sheets Dye,现四川大学博物馆,原华西协和大学古物博物馆的创立者)先生结婚,并随夫姓取中文名作戴珍。此后,她便主要以位于华西坝的家为中心,在方圆十余公里的区域内,仔细观察记录所见到的鸟类,并一直坚持到1949年离开成都为止。


华西协和大学校园旧影,图片自网络

戴珍女士不仅醉心观鸟,还非常乐于同人分享。她曾在学术刊物《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West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第三卷中撰文介绍了华西坝校园中常见的20种鸟类。1929年5月13日,更受到华西边疆研究学会的邀请做了一次公开演讲,内容也是关于她在校园内对常见鸟类的观察心得(这很可能是有据可查大陆地区跟观鸟相关的第一次公开演讲)。1930至1931年间,她还在成都本地出版的英文报刊《华西教会新闻》(The West China Missinary News)上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按照不同的月份介绍在华西坝校园内常见的鸟类。


      华西协和大学校园标志性建筑——钟楼旧影,图片自网络

除1923年至1924年、1932年至1933年及1940至1941年而外,在最终离开大陆之前,戴珍女士都生活在成都。因此,她的记录提供了一份关于本地鸟类非常翔实的珍贵资料。这期间,她还记录下了时事对于环境和鸟类的影响,比如她曾写道“1937-1945年的中日战争给成都、华西协和校园及这里的鸟类带来了改变。从东部地区内迁而来的4所高校进入了华西校园,为了容纳新来的师生,新的房屋修建了起来。之前被农田环绕的校园,也逐渐被日益增多的人居所包围。这样的变化,使得在校园及周边观鸟与之前相比变得不再容易,效果也不如以往。”


1969年,戴珍女士将自己历年的观鸟记录整理总结在香港《崇基学报》上发表了《1916-1949四川成都观鸟札记》(Bird watching 1916-1949 in Chengtu Szechwan,west China)一文。她在其中记述了近30年间所观察到103种鸟类的居留状况、出现时间、相对数量等信息,这些都为今人了解成都地区鸟类在多样性、分布和物候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冥冥之中,似乎是与杜甫的诗句遥相呼应,锦官城在不经意间竟成了大陆现代观鸟的发祥地之一。


停更启事:因笔者下周将赴青海进行野外调查,本公号暂停更新一周。


P.S. 现已将戴珍女士1969年发表文章中的成都鸟类记录翻译整理,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欢迎关注鸦雀有生,这里有关于鸟兽、自然、保育、图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